Real World, Virtual World: Cross-generational Protection

Jeremy Godfrey
Government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on protection of youth online

資料來源: Youth HONG KONG June 2009 Volume 1 Number 3

Social Networking: Online Traps and Temptations

Gary N Heilbron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Law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資料來源: Youth HONG KONG June 2009 Volume 1 Number 3

 

青少年偷竊過程與朋輩的影響

李紫媚
Associate Professor at Law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摘要
偷竊行為在青少年當中至為普遍。筆者曾與30名年齡介乎10至17歲干犯偷竊罪行的青少年進行半結構性訪談,了解他們在偷竊行為過程中的犯罪抉擇,發現朋輩起著相當的影響。此研究把特別針對青少年偷竊行為的朋輩影響作出識別及歸類,其中一些結果對於預防青少年成為偷竊者起著啟發的作用。本文更強調,了解朋輩用何種方式影響青少年,比只著眼於青少年與朋輩之聯繫來得更為重要。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八年一月 第十一卷 第一期

 

揭開「校園欺凌」的面紗,孰是真正的「欺凌者」與「受害者」?

馮麗姝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麗萍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
翟冬青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總協調主任

>摘要
要真正了解校園欺凌問題,必須解構「欺凌」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為,真正的欺凌者是「操控性」攻擊者,但由於他們懂得隱藏,所以較難被辨識;而老師和社工等往往把校園欺凌的焦點指向那些屬於「反應性」攻擊者身上,但其實他們的攻擊行為都是從過往被欺凌的經驗學習得來,所以他們並非真正的欺凌者,而是受害者。本文試圖以系統方式分辨兩種不同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成因及處理方法,從而對症下藥,抑制「校園欺凌」的蔓延。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七年一月 第十卷 第一期

香港天水圍青少年暴力現象

朱耀光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天水圍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大都集中在毆打和傷人這兩項罪行,其他更嚴重的暴力行為如謀殺和強姦並沒有出現。天水圍確實存在童黨問題,但他們只是對受害人使用較低程度的集體暴力以達至「威嚇欺侮」、「強搶勒索」和「報復尋仇」的目的,而童黨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而集體械鬥的事件並不多,至於童黨使用較高程度的集體暴力,懲罰違反「家法」的成員更為少見。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七年一月 第十卷 第一期

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剖析「玩暴力」何以這麼吸引

羅志華
註冊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
香港心理學會會員
美國心理學會會員

>摘要
「玩暴力」已成為青少年的新文化,為何他們會愛上這樣的一種「遊戲」?

「玩暴力」最令人憂慮的是,它並不是「玩」那麼簡單,因為「遊戲」會愈玩愈烈,因而闖出大禍。本文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剖析玩暴力青少年的背景因素,從而了解玩暴力的吸引力何在,亦會探討這「遊戲」如何「升級」、對玩暴力者應進行甚麼評估及糾正。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七年一月 第十卷 第一期

青少年暴力行為:趨勢及建議

陸偉國
香港青年協會資深青年外展社會工作者

>摘要
近年青少年暴力案件不斷發生,令社會警覺需要對這問題加以關注。本文嘗試從不同活動環境及青少年組群模式,探討本港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情況,期望透過對不同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理解,可以預計未來的青少年暴力發展趨勢,並作出相關預防策略的建議。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七年一月 第十卷 第一期

營造無暴力文化的成長空間

雷張慎佳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

>摘要
本文以四項大型的國際研究及四項香港有代表性的研究,和筆者處理的數個個案,說明對兒童及家庭使用暴力的誘因,普遍性和深遠的影響。文中並討論消除暴力,必須徹底從根本做起,包括從法律層面終止體罰和暴力行為,針對性地處理不公平的貧富懸殊制度。而要營造無暴力的成長空間,在家庭、學校、社會、傳媒多方合作下,使兒童在知情下積極參與,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下,不但停止使用暴力的方法,更成為關懷和無暴力文化的倡議者。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七年一月 第十卷 第一期

預防青少年暴力 ─ 重視精神健康、培養健全人格

陳國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摘要
本文嘗試從精神健康角度探討預防青少年暴力或偏差問題的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人類使用暴力行為的各種理論,繼而探討青少年作為一特殊年齡群,使用暴力行為的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然後,通過對一些常見於青少年階段或成年早期的精神障礙或人格障礙的分析與介紹,來說明重視精神健康與人格培養對預防暴力或偏差行為的重要性。最後,提出預防青少年暴力還是當以學校與家庭為基地,並必須通過各項資源的協調合作來開展方案。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七年一月 第十卷 第一期

電子遊戲與青少年暴力文化

陳潔詩
香港樹仁大學英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科技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副主任

>摘要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校園槍擊案震驚世界。美國社會被迫正視電子遊戲與校園暴力的問題。香港的校園暴力案件與美國相比,無疑較為輕微,但也時有報導青少年因沉迷電子遊戲而無心上學、廢寢忘餐、甚或失去生命。本文旨在探討網上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關係,以及如何將電子遊戲作為教學工具。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七年一月 第十卷 第一期

幫團暴力與合理化技巧

李紫媚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博士研究生
盧鐵榮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摘要
近年青少年幫團之暴力行為已廣泛地引起社會人士的注意。筆者曾接觸9位干犯暴力罪行而在服刑中的青少年幫團成員,透過深入的訪談,了解他們在事後對事件的看法,發現他們除了內疚及自責之外,當中更會以合理化方式理解個人的暴力行為。事實上,青少年常用合理化技巧逃避個人在罪行中的責任,從預防青少年犯事方面作考慮,這些對個人罪行合理化之想法必須及早識別及處理。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六年七月 第九卷 第二期

「少女參與群黨的狀況」研究

香港青年協會

>摘要
香港青年協會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從該會兩支外展社會工作隊所接觸的女性群黨、她們的組成、所參與的違規行為,以及在組群內的活躍程度等,顯示女性參與群黨有趨向明顯跡象。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喜歡與朋友一起、與家人關係欠佳,及基於所認識的男朋友,都是被訪少女參與群黨其中主要的因素。

資料來源: 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 二零零五年九月 (三十四)

從文獻探究監禁及以社區為本的刑罰對青少年犯人的果效

崔永康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暨青年研究室院士

>摘要
本文探討有關對青少年犯人使用懲治的爭議。有些學者相信,以社區為本的懲治方法,例如守感化令或社會服務令,對青少年犯人的懲戒作用太輕微,又未能保障公眾人士;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入獄或入住懲教所未能使這些青少年人復康,反而更會加促進他們的犯罪傾向。根據過往的研究數據及文獻考究,本文分析監禁及社區刑罰對青少年犯人的相對效能,並探究當中的好處及壞處,希望有關人士能鼓勵及資助更多青少年犯人相關的研究,特別是那些能夠讓青少年犯人參與的研究。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一月 第八卷 第一期

預防青少年偷竊行為 ─ 從環境因素入手

李紫媚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研究生

>摘要
在防止罪行方面,除了運用加重刑罰作為阻嚇,監禁罪犯及矯治犯罪者等方法外,亦可考慮從環境作預防犯罪。環境預防犯罪方法主要以減低犯罪機會作為介入目標。本文嘗試以介紹一些環境預防犯罪的基本概念及具體措施,同時討論就不同環境,設計一些防止青少年偷竊行為的介入策略。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一月 第八卷 第一期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自我及社會心理因素

鄭漢光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暨青年研究室副總監 
盧鐵榮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暨青年研究室秘書長 
黃成榮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暨青年研究室總監

>摘要
本研究探討香港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心理相關因素。透過青少年自己提供的資料,研究隊分析他們日常行為的頻密度,並進行因子分析,其中一些行為如飲酒,吸煙,言語上頂撞老師,服用毒品、丸仔,言語上頂撞父母,搗蛋、破壞以尋求刺激等在多次的因子分析中匯聚於一相同向度(故稱之為偏差行為)。研究隊將此因子(偏差行為)與四種心理因素(即自尊感,自我效能,反叛性,容易受朋友不良影響)作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個人的偏差行為整體上是與反叛性和容易受朋友不良影響有顯著和正面的關連。但是,偏差行為與個人自我形象(包括自尊感和自我效能)的關係卻十分複雜及不一定跟隨一個如多因子方差分析(ANOVA)所顯示的直線模式。筆者並根據Kaplan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貶值理論討論是次研究之發現。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四年七月 第七卷 第二期

少年犯罪者社會抉疑技巧訓練的效果:一個新加坡樣本的實徵調查

洪培慧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心理學組助理教授

>摘要
本研究旨在評估為77名(47男30女)平均年齡14.71歲之少年犯罪者所提供的抉疑技巧訓練(SPSST)的效果。參與的少年分別被分配到SPSST介入組別及沒有介入的控制組別內,研究預期SPSST介入組別的少年的整體侵略程度,會比控制組別的少年顯著減低,而結果亦支持了這個期望。此外,文章也討論了研究結果對其他研究所帶來的參考價值。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三年七月 第六卷 第二期

警察與社工合作預防青少年犯罪之理念與實踐策略

林長志
西貢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
香港青年協會訓練及拓展組單位主任
李紫媚
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研究生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二年一月 第五卷 第一期

青少年違反犯罪現狀特點及對策分析

沈亞萍
浙江師範大學法政經濟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999碩士研究生

>摘要
研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和原因,從而有效地預防和矯治青少年違法犯罪,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本文立足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和特點,重點分析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法制教育難以發揮作用的原因,指出只有盡快實現教育模式的轉變才能真正有效地減少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一年 七月第四卷 第二期

新市鎮發展與童黨問題的關係研究

香港青年協會

>摘要
協會剛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半數被訪的新市鎮學生認為,區內青少年問題嚴重,其中最急須改善的三個與青少年有關的問題,分別是童黨問題(57.8%)、黑社會入侵(53.6%)及康樂設施不足(32.5%)。另外,有接近六成的被訪學生表示,童黨行為對他們造成滋擾,分別有三成六及兩成三的被訪學生表示,童黨曾對他們講粗口及撩是鬥非。而多數被訪學生(22.3%)表示,最能代表童黨的特徵是與黑社會有聯繫。

資料來源: 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 (二十三)

香港少女越軌行為個案研究

黃成榮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回應香港少女犯罪數字的上升,筆者在將軍澳新市鎮進行了一項少女越軌過程研究。研究採用深入個案訪問方法,訪問了20名11至18歲少女。基於被訪者的背景,越軌過程及犯罪行為性質,筆者將被訪者劃分為「偶然越軌」、「漂流越軌」及「結構越軌」三種類型。研究發現除了「偶然越軌」之少女外,少女越軌普遍是經歷一個類似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家庭聯繫、學業聯繫、群黨、個人自尊及性別意識彼此互動影響而產生及延續少女越軌行為。筆者建議學校及有關機構宜協助少女衝破性別定型,推行家長效能訓練,協助少女走出參與群黨之死胡同。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一九九九年七月 第二卷 第二期

 

毒品次文化的演變與青少年販毒行為

蘇子強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藥物濫用者中心社會工作員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兼職講師

>摘要
近三年來,香港干犯販毒罪行的青少年人數以倍數增加。本文探討毒品次文化的演變與青少年販毒行為之間的關係,以緊絀的社會機會及犯罪次文化的影響,解釋青少年干犯販毒罪行的原因;然後提出毒品次文化及黑社會次文化的演變,令青少年比以往更容易獲取傳授販毒活動的知識、技巧及販毒圈子中的人際網絡,增加了青少年干犯販毒罪行的機會。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九年一月 第十二卷 第一期

「青少年濫藥-禁毒教育與推廣策略」研究

香港青年協會

>摘要
青少年濫藥趨勢持續,研究指禁毒教育資源投放不足,逾四成被訪青少年表示對精神藥物的認識不多,六成指父母從未主動與他們談及濫藥,七成以上認為以過來人身份和醫學角度宣傳毒禍更具成效。

資料來源: 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 二零零八年三月 (三十九)

青年濫用藥物的狀況及對策

保安局禁毒處

>摘要
自1990年代末,隨著狂歡派對文化東來,濫用精神科藥物之風亦在香港颳起,而本港的濫藥模式亦隨之變得更加複雜多變,特別是年輕的濫藥人士,其濫藥特性和個人背景與十年前相比大為不同。本文簡述本港三十歲及以下青年人士濫藥的最新狀況,及政府如何沿用行之有效的「五管齊下」的策略回應青年濫藥問題。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預防青少年濫藥的策略

蔡元雲
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

>摘要
本文綜合整理幾個概念,作為預防青少年濫用藥物的策略。首先,家長、老師、社工、執法者、司法者和傳媒工作者都需要提高對濫用精神科藥物的警覺性;而為青少年建立一個促進全人健康成長的環境,是預防的基礎;繼續針對「高危」青少年進行預防教育仍不容忽視。此外,可考慮建立一個明確的問責機制,讓青少年濫藥者在治療及康復過程中承擔責任;執法者和司法者,以及傳媒工作者的協助亦有助預防教育的工作。當然,政府和社會人士需在人、財兩方面投放更多資源,而各類預防教育計劃亦應進行成效評估。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從國際觀點看青年的藥物濫用問題

GautamBABBAR 
聯合國藥物管制和預防犯罪辦事處減少藥物需求專家顧問

>摘要
自從聯合國藥物管制和預防犯罪辦事處開展了其工作以來,便一直在全球與青年人一起討論藥物濫用的問題。本文介紹如何推行有效的預防藥物濫用運動、跟隨何種理論模型,和如何應用理論。本文以青年人、青年工作者、青年非政府組織,以及參與兩個全球性計劃(分別為「全球青年網絡」計劃,和「聯合國藥物管制和預防犯罪辦事處-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初步預防」計劃)的專家學者的經驗,用世界不同地方的真實例子,說明良好實踐的原則,以及如何將普遍原則應用到具體的環境中。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與社區攜手合作 ─ 使青少年遠離毒品

葉流全
香港警務處毒品調查科總警司

>摘要
青年人吸食毒品所引發的種種問題,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為了阻止毒品流入,香港警方會繼續採取嚴厲的執法行動,對付販賣毒品與吸毒活動在本港蔓延。此外警方亦會全力與社區攜手合作推動預防吸毒措施,以期減低對毒品的需求,務求締造更美好的環境,使青少年遠離毒品。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從藥劑角度剖析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

李前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教授

>摘要
本文從一個藥劑角度去分析香港的藥物濫用情況。一種藥物如必須和另一種藥物同服,都必須經過嚴謹和科學化的測試,現時濫藥者胡亂將不同的藥混和,其實可以產生很多不可預知的效果,後果是相當危險的。輪流替換濫用的藥物是全球性的現象,但通常濫藥者會用新的服用方法以加強原有的藥效,這做法亦會大大增加危險性。由於濫藥並不只對個人的健康有影響,亦可構成對整個社會及醫療系統的沉重負擔,因此當局制定政策時,必須同時兼顧對各方面的影響。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減低傷害」模式與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從藥劑角度剖析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

張越華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摘要
本文探討「減低傷害」的模式是否處理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的一個良好對策。首先會描述「減低傷害」模式的出現背景,然後簡單勾畫出這模式的主要特徵。減低傷害模式的「針對傷害、不求停用」的要素很適合用作青少年藥物濫用的一種對策,因為青少年「消遣性藥物使用正常化」的行為將會持續,故有必要辨別藥物使用的高危青少年群體,了解傷害的情況,設計減低傷害的項目,以補防治及執法工作的不足。有關對「減低傷害」模式的誤解及爭議,本文亦將簡單討論。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為香港青少年濫藥問題找出路 ─ 動機式晤談的應用

張建良
葵涌醫院藥物誤用評估中心高級醫生

>摘要
近年香港藥物濫用的情況已經轉型,從鴉片類毒品轉變為多元化的精神藥物,危害著新一代的青少年。然而,傳統治療的服務模式存在著標籤和種種障礙,導致服務空隙的出現。本文討論了動機式晤談的理論和技巧,並探討發展針對青少年精神藥物濫用者早期防治服務的實踐。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從女性主義角度探討香港青少女服用派對藥物的尋樂故事

何穎賢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摘要
本文透過訪談青少女之服藥經歷,加上筆者多年任職藥物教育工作的經驗,剖析及參考外國研究,解構女性誤用派對藥物的迷思,重塑女性用藥者如何透過使用派對藥物而獲取可被操控的失控快感或鬆弛。這些經歷也許可以為女性/青少女的生活帶來「正面」的元素。這樣的論述絕非鼓勵或誘導更多女性服用派對藥物或漠視社會結構的限制,而是容讓女性用藥者就她們對用藥的經歷發聲,從藥物對她們自身的意義開始,反思「減低傷害」教育及治療方向的可塑性。此文採用批判角度,以女性主義作參考,將派對藥物的議題置於複雜而帶「政治」性的分析架構上,而非將使用派對藥物還原為流行病學的關注點,即個人沉淪、精神失常,甚或是道德衰落。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雪球計劃」的推行經驗

曹世羚
香港青年協會 單位主任

>摘要
青少年濫用藥物一直都是社會人士關注的重要問題。狂野派對跳舞文化熱潮自2001年初傳入香港,令不少青少年嚮往在狂野派對或的士高跳舞尋歡的喜悅,而在場內同時跳舞及濫藥已逐漸變成不可分割的行為。近年隨著警方的掃蕩,狂野派對開始式微,的士高行業也沒有從前般興旺,青少年濫用藥物的習慣及模式亦隨之改變。他們濫藥的地方不再局限於的士高或卡拉OK等娛樂場所,而是隨時隨地也可以濫藥。有見及此,香港青年協會於2004年1月開始推行一項名為「雪球計劃」的試驗服務計劃,針對青少年濫藥新模式,聘請曾有濫藥經驗但已成功戒除的青少年成為「朋輩輔導員」,與社工攜手推行青少年禁毒工作。本文旨在摘錄「雪球計劃」的服務內容及成效,希望各界關注青少年禁毒工作人士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有助日後禁毒工作的發展。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五年七月 第八卷 第二期

探索藥物教育及輔導新嘗試 ─ 的士高預防濫藥服務實踐經驗分享

何穎賢
香港青年協會坪石青年空間青年工作員

>摘要
近年青少年濫用藥物,與席捲全世界的跳舞熱潮是互相關連的兩個現象,藥物及音樂產生的化學作用,令青少年沉醉於新的濫藥次文化,而面對此新興浪潮,除了打擊藥物供應外,治療及教育宣傳十分重要。很多青少年是在跳舞場所第一次濫用藥物,然而一般禁毒教育及宣傳並未能針對跳舞場所的高危青少年。因此,由專業社工走入跳舞場所為濫用藥物青少年提供預防濫用藥物資訊,全面性輔導及轉介服務是一項頗值得嘗試的試驗計劃。本文摘錄「VCD計劃」的服務內容及成效,讓公眾人士關注新興藥物的湧現及青少年濫藥新模式,並對推行本試驗服務計劃有更深入的了解,作為發展將來更切合預防青少年濫用藥物服務模式之經驗參考。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三年七月 第六卷 第二期

以能耐取向去輔助既濫藥又有精神病的青少年

葉錦成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摘要
雙重診斷(DualDiagnosis),既濫藥又有精神病的問題,在香港愈來愈普遍,其中尤以青少年為甚。在輔助這一群青少年時,社會工作者很容易會採取一個以病態為本(pathologicalorientation)的取向去處理和介入。作者在本文中嘗試以一案例去闡釋病態取向的工作手法與能耐取向(strengthsperspective)手法的不同。病態取向的工作手法注重濫藥的病態和精神病病癥,更重視診斷、戒毒治療和社會控制。而能耐取向則強調案主潛能的培育,和案主濫藥背後的空虛和沮喪。這個取向更重視替案主建立好的社會支持和良好的康復環境,鼓勵案主重建自我和信心,滿足他們正常的身心需要。利用能耐取向可協助一個既濫藥又有精神分裂的青少年重建自信,投入社會,重過正常生活。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三年一月 第六卷 第一期

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心理病徵、應付資源、學校行為及藥物濫用的關係:香港追蹤研究的啟示

石丹理教授
陳麗君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report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ts. Over two consecutive years, 378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responded to instruments measuring their family environment (including measures of specific parenting behavior, global parenting style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general psychological symptoms, coping resources (sense of hope, life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and purpose in life), school behavior (perceive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nduct), academic performance (grade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and substance abuse (smoking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 abuse). The participants’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the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nd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were also assessed via 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Results showed that family factor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data were concurrently related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symptoms, coping resources, school behavior and substance abuse at Time 1 and Time 2. Longitudinal and prospective analyses (Time 1 predictors predicting Time 2 criterion variables) based on simple bivariate, partial,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es similarly showed that adolescents who perceived a more positive family environment at Time 1 had: (a) lower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substance abuse behavior; (b) higher levels of coping resources; (c) more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school behavior; and (d)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t Time 2.

Since multiple measures of family factor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were employed, the data arising from this study can give u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holistic view about the linkages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over time. This study is also important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known scientific attempt examining the links between several family factor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the Chinese context adopting a longitudinal design in which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Practically speaking, the present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 understanding the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when working with adolescents; (b) changing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f adolescents when we attempt to change the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and (c) cultivating a positive family environment for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s far as primary prevention in adolescent maladjustment is concer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f! amily life education programmes that focus on enhancing the specific parenting practices, global parenting styles, family functioning,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and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reducing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in families of early adolescents should be designed.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一九九八年一月 第一卷

青少年吸毒個案研究:對政策和服務帶來的啟示

香港青年協會

>摘要
香港青年協會在九四年八、九月間進行了一項個案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一群十七歲以下的青少年在吸毒前後的轉變;他們對毒品的態度;環境及個人因素與他們染上毒癮的關懷,以及他們對戒除毒癮的態度和期望等研究的對象。

資料來源: 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 一九九四年十月 (五)

 

青少年懷孕的抉擇、態度和價值觀

林少?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心理學)助理教授

>摘要
3,335名12至21歲在學青少年從三選項中選出意外懷孕時的抉擇,22.5%選擇墮胎,53.4%選自行照顧嬰兒,而24.2%則選擇將嬰兒交予領養。這些選擇基於不同的內在和外在因素,但他們的價值觀及態度跟他們的抉擇相矛盾。教育水平對性行為和避孕措施的態度有一定影響。青少年未婚懷孕,因他們過程與目標分離、不計算後果、無知和任意妄為。

資料來源: 青年研究學報 二零零九年七月 第十二卷 第二期

少女懷孕現象:服務與政策的取向

香港青年協會

>摘要
香港青年協會就這課題於九四年十二月至九五年三月期間進行了是次個案研究。研究對象及方法研究對象是年齡未滿十八歲未婚懷孕的少女。這些對象的來源主要有四方面:﹝一﹞現時在福利機構接受懷孕或墮胎服務的少女;﹝二﹞現時在社會福利署接受家庭服務、領養服務或入住院舍少女;﹝三﹞外展社會工作者所接觸的服務對象及﹝四﹞學校社會工作者接觸的服務對象。

訪問對象分三方面:除了﹝一﹞懷孕少女是主要的研究對象外,研究亦會收集﹝二﹞家長和﹝三﹞曾經服務懷孕少女的輔導員或工作人員的意見,從多個角度去探討少女懷孕的課題。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方式進行,深入探討及分析每個個案。透個三開放式問卷(懷孕少女、家長及工作人員各一),由五位大學程度的女訪問員搜集資料。研究分析主要著析性,而非統計性演譯。

資料來源: 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 一九九五年三月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