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根據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13.3% 的香港市民在過去一週受困於一般精神障礙 (Common mental disorder)。當中最常見為混合焦慮抑鬱症 (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7%港人為這類患者,同時出現抑鬱及焦慮徵狀 。其次有4.2% 市民患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即是在一般的生活場景中,出現不合理的憂慮或者過份擔心,影響日常生活及作息。位列第三為抑鬱症,近3% 市民於過去一週經歷抑鬱發作。

 

在青年人方面,本港有高達7.56% 的年輕人患上混合焦慮抑鬱症,而當他們進入社會後,病發率更會升至近9%。廣泛性焦慮症的青年人患病率排第二,達2.6%。排第三的是抑鬱症,有0.55% 的香港青年受其困擾。一般精神障礙的患者最常為26至35歲,而正邁進中年或老年的市民亦較多面對精神問題。至於66至75歲的長者,他們有抑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的比率均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當中抑鬱症的比率普遍隨年歲而增加。比較不同精神問題,在65歲或以下的所有年齡層,患病率都以混合焦慮抑鬱症為最高,其次是廣泛性焦慮症,最後是抑鬱症。相反在長者中,廣泛性焦慮症最為常見,逾5%,較次為抑鬱症,而混合焦慮抑鬱症的患病率則最低。女性也相較男性更常遇到精神問題,病發率普遍接近男性的兩倍。

 

患有一般精神障礙的市民中,僅26% 有在過去一年尋求精神健康服務。而曾求助於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的,更只佔患者的1.6%。男性和低學歷人士較少尋求精神健康服務。比較不同精神健康問題,縱然混合焦慮抑鬱症最常見,其求助率卻是最低,僅有16% 患者曾接受精神健康服務。至於抑鬱症的求助率則最高,近半患者於過去一年有接受精神健康服務,當中26.8% 有見心理醫生,而近兩成有接受社工或輔導服務。




香港市民面對的一般精神障礙



香港青年面對的一般精神障礙



男性與女性面對的一般精神障礙



香港精神病患者的求助對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假如你能夠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和諧,能夠參與建設社會,並與自己個人的慾念和衝突達至平衡,你便有精神健康。即使你沒有達到上述的目標,亦需要朝著這個方向走,因為達到這些目標,不只自己生活得快樂、滿足,與朋友相處亦會感到開心,不會愁眉苦臉或常常埋怨,我們在參與社會建設時亦會快活得多。

精神健康狀況是對感覺和應付各種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和描述。我們的精神狀況每時每刻也在改變。如果有良好的精神健康,你會:


  • 感到自信,能夠使用現實和合理的標準來接受和評價自己感受和表達不同情緒
  • 對現實世界有投入感,能與他人建立和維持良好關係,亦感受到自己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 維持有生產力的工作和生活
  • 能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妥善應付未知因素和轉變

1.  抑鬱症 (Depressive Disorder)

抑鬱症是什麽?

香港近3% 市民有抑鬱症,每1萬名青少年有55名抑鬱症患者,因此患上抑鬱症並不可怕,只要盡快求助,大部分初發患者都能康復。生活中,我們可能因為挫折或壓力而沮喪。然而當這種低落的情緒持續,便有可能是患上抑鬱症。抑鬱症患者往往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思想變得負面,因此正常的工作、社交生活亦會受到影響。

病症成因

遺傳因素:研究顯示,患者的家族成員較一般人容易患上抑鬱症
生理因素:除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生物胺外,其他的身體疾病如甲狀腺分泌過低和紅斑狼瘡症,及藥物和酒精都與抑鬱症有關
性格因素:性格容易緊張、過於固執、要求過高等,都會較容易患上抑鬱症
環境與社會:生活中的壓力,家庭及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如欠債、長期病患等

如何知道自己患上抑鬱症?

當遇到生活上的不如意事,如失戀、失業、親人去世等,感到傷心、失望或難過都是自然反應。但是,如果同時出現以下五項或以上症狀,並持續超過兩星期,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社交,便可能是患上抑鬱症的先兆,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 情緒低落
  • 對事物失去興趣
  • 體重/食慾明顯增加或減少
  • 睡眠失調(睡眠過多或失眠)
  • 行為激動或遲滯
  • 疲倦或失去活力
  • 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或過分自責
  • 難以集中精神或作出決定
  • 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念頭 

2.  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廣泛性焦慮症是甚麽?

於發達國家中,約5%人口曾患上廣泛性焦慮症。在本港,4.2% 人口患有此病,每1千名青年就有26個患上廣泛性焦慮症。適度壓力可以是在學業、工作、生活上督促自己的動力。但對於焦慮症的患者,他們的壓力卻不會退減,反而可能漸變嚴重。廣泛性焦慮症患者長期對生活各範疇,如工作、家人安全、經濟等不能自控地過度憂慮,使患者無法放鬆,出現容易疲勞、坐立不安、不能集中、容易暴躁或失眠等症狀,影響其日常工作、讀書、人際關係等方面。

病症成因

廣泛性焦慮症並無單一成因,其中可能包括:

遺傳因素:擁有焦慮症或其他精神病的家族史
生理因素:腦部化學物質失調、身體疾病及其藥物都可能產生或惡化焦慮症狀,如甲狀腺問題或心律不正
心理因素:性格容易緊張、沒有安全感、悲觀、被動
環境因素:成長經歷、生活壓力,如轉工、人際關係問題等

如何知道自己患上廣泛性焦慮症?

如果焦慮情緒持續六個月以上,並有以下最少三項症狀,且影響日常工作表現、人際關係等,便有可能患上廣泛性焦慮症,需要求助專業人士。

  • 坐立不安或不耐煩
  • 容易疲倦
  • 難以集中精神或腦海一片空白
  • 容易暴躁
  • 肌肉緊張
  •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睡不安寧)

3.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強迫症甚麼?

強迫症患者經常不由自主地被持續重複的思想、衝動、影像或念頭纏繞。即使想法並不合理,患者往往難以擺脫。為求減輕痛苦,他們會嘗試抑制這些思想,並有強烈意欲進行強迫症行為(如重覆檢查或洗手)或心智行為(如重複幸運數字、祈禱)。由於每日都浪費大量時間在重複的想法、行為上,患者的正常生活被嚴重干擾,並為此感到非常痛苦和焦慮。患者患上其他精神問題的機率較高,尤其是抑鬱症。常見例子包括害怕細菌、泥土、病毒、體液等等。男性常見病發年齡為青春後期,女性則為二十初來歲。但病人常會經過10到15年後才尋求專業服務。若發現自己可能有強迫症徵兆,應盡快求助。

病症成因

遺傳成因:患者直屬親人會有較高機會患上強迫症
生化因素:有研究指強迫症與腦內血清素及眶額前腦皮層及底神經節的不正常活動有關
心理因素:部分患者的性格會容易緊張、較偏執或偏好清潔整齊

如何知道自己患上強迫症?

在鎖門後為確定鎖好,要回頭檢查一下才安心,或在傳染病高峰期多次洗手並不代表你患有強迫症。但是如果你有以下所形容的『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而且每日浪費超過一小時在這些意念或行為上,嚴重干擾你的日常生活如工作、學業、社交活動等,或感到痛苦,你可能患上強迫症,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 強迫意念:反覆而持續的思想、衝動或影像(如怕感染細菌、傷害他人、怕發生意外等),因而造成相當的焦慮或痛苦
  • 強迫行為:患者面對強迫意念時,覺得必須做一些重複的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重複默念字句),來減少痛苦,或避免可怕的事發生

4.  社交恐懼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社交恐懼症是甚麽?

社交恐懼症患者明顯而持續地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景,經常覺得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批評。患者很害怕自己會因為行為失當而招致羞辱,於是選擇逃離這些場合,又或在這些場合中不發一言,以減低別人對他們的注意。面對他人時,他們往往會出現面紅耳赤、顫抖、說話口齒不清,甚至心跳加速、出汗、呼吸困難、頭暈等反應。

病症成因

社交恐懼症並無單一成因,其中可能包括:

生理因素:遺傳、腦部化學物質失調
心理因素:性格害羞、被動、缺乏自信
環境因素:成長經歷(如曾在社交場合遇到尷尬情況或不愉快的經驗)、其他生活壓力

如何知道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

  • 明顯而持續地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景,如要開始或維持對話、參與小組討論、與異性約會、與權威形象者說話、參加宴會等,他們經常覺得在社交場合被人批評,害怕自己因行為失當招致羞辱或困窘
  • 逃避社交場合,又或在這些場合不發一言,以減低別人對他們的注意,或需要極力忍耐焦慮
  • 患者本身知道自己的焦慮過度而不合理
  • 逃避行為或預期焦慮嚴重干擾其常規生活、職業功能、社交活動,或令其十分苦惱

5.  注意力缺乏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注意力缺乏過度活躍症是什麽?

當一些兒童的活動量、專注力及控制衝動的能力較同齡或相同發展能力的孩子出現明顯差異,導致學習、社交及家庭生活上有所障礙,他們便可能是注意力缺乏過度活躍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常用過度活躍來形容較易興奮、頑皮、不服從的孩子,但從臨床工作角度來說,注意力缺乏是一種病症,問題遠較『頑皮』、『不服從』來的持久和嚴重。

病症成因

目前科學未能確定此病症的成因,但約百分之三至五的學童會患有此症,且較常見於男童。

如何知道自己患有注意力缺乏過度活躍症?

此病症的病徵可分為三大類

  • 過度的活動量:始於幼兒早期,進入小學後因受到學校規矩及其他環境的限制,表現更為顯著。患童上課時會不斷出現各種身體的小動作,如不能安坐於椅子上、手不停、碰觸各項物品,甚至不時干擾他人
  • 專注力不足:患童能夠集中註意力的時間較為短暫,導致他們不能長時間專心遊戲或學習,經常不能完成指定工作
  • 衝動任性:患童由於缺乏自制能力,常對一些刺激作出過分反應,以致行事衝動、魯莽、危險。兒童也可能出現情緒、行為及學習問題,如同時患有讀寫障礙、焦慮、抑鬱、自我形象降低及長期行為問題等

雖然以上症狀可以出現在所有兒童身上,但對於過度活躍患者而言,徵狀無論從出現次數或強度來看,問題均較明顯、嚴重及全面。

6.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甚麼?

發病年齡常見於青少年及成年初期(十八至三十五歲之間),男女病發率大致相同,大約每100人就有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重性精神病,影響腦部高層次功能,導致不正常的思想、感覺、情緒及行為,對患者的日常工作、社交、自我照顧能力帶有不良影響。

病症成因

醫學界對精神分裂症的成因仍然沒有定論,但研究指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精神分裂症有家族遺傳傾向,血緣愈近,罹患率愈高
生理因素:腦部病變,濫用藥物或毒品
心理因素:性格孤僻
環境因素:生活壓力

如何知道自己患上精神分裂症?

如你在自己或親友身上發現下列情況,便有可能是患上精神分裂症,應儘早經醫生作初步診斷,在轉介精神科專科醫生作深入評估及治療。

  • 幻覺:錯誤、不真實的官感,如幻聽(四周無人但聽到有人跟他說話)、幻象(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等
  • 妄想:錯誤、不尋常、沒有根據、不能以邏輯常理糾正或動搖的信念,如出現被迫害的想法、覺得思想行為受他人控制、普通現象有特別意義等
  • 思想紊亂:失去清晰的思考能力,思維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以致語無倫次、不言不語
  • 意志力受損:喪失對一般事物應有的興趣(包括個人衛生與基本自理),失去應有的衝動、動力及意志,可能變得懶散、緩慢、不修邊幅及不能繼續原有工作
  • 失去適當表達、抒發及體驗情感的能力:如不能體會他人感受,因而在別人悲哀時發笑
  • 退縮和封閉:變得愈來愈孤獨、封閉、自我、冷淡或與人疏離
  • 情緒劇變和波動:未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緒變化急劇或起伏不定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1. 根據澳洲的一份研究指出,接受服務的青少年罪犯中,87%有心理及情緒障礙(The 2009 Young People in Custody Health survey. 2009) 。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壓力調適問題等,都會增加青少年吸毒或酗酒的風險。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指出,7%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人會出現吸毒行為,而只有13.2%精神健康健全的人出現吸毒行為,顯示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人出現吸毒行為的機會比一般健康的人高出一倍(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2012) 。亦有研究指出,超過50%有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會吸毒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6)。
 
  1. 2011年香港青年協會與葵涌醫院合作,首次以6份精神健康評估工具,為吸毒青年進行評估研究,結果發現23%的吸毒青年存在「懷疑認知能力受損」及「認知能力受損」,比對非吸毒青年「懷疑認知能力受損」及「認知能力受損」所佔人數不足一成(8.3%),人數超出兩倍。在情緒及自我控制能力方面,2%吸毒青年出現「嚴重至非常嚴重」的焦慮,28.4%有「嚴重至非常嚴重」的壓力,25.4%吸毒青年更表示出現「嚴重至非常嚴重」抑鬱。當運用「普通健康問卷」 (GHQ-20)時,初步評估66.7%的吸毒青年「可能有精神健康問題」。
 
  1. 2015年香港青年協會與葵涌醫院再合作,發現200個吸毒青少年中,14%的青少年於HK-MoCA中顯示認知能力缺損,相比非吸毒邊緣青少年只有5%。而HK-ACE-III評估中,顯示有高達40% 的吸毒青少年有認知能力缺損。
 
  1. 青少年階段是學業、工作及各項生活適應的關鍵成長期,認知能力缺損對青少年的生活適應能力可以構成深遠的影響。不及早協助犯罪違規青少年,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可能因惡性循環而更差,更會引發更多違規行為和認知障礙問題。

1. 抑鬱症 (Depressive Disorder)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能夠在3至4星期內減輕徵狀,所以對嚴重抑鬱證患者最為有效。使用藥物包括以抗抑鬱藥平衡或者中和腦部化學物質失調,使用鎮靜劑暫時舒緩患者的焦慮感覺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法是被驗證為對抑鬱症有效的療法。資料主要透過改變患者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從而令患者更客觀及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問題

如何協助患者

  1. 多了解患者,鼓勵患者講出感受及困難之處,給予適當的支持。
  2. 給予患者一個安定舒適的生活環境,並盡量安排患者過有規律的生活。
  3. 鼓勵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接觸。
  4. 讓患者多了解自己的病情,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及與醫護人員合作。留意患者病情的變化,如發現有自毁傾向及行為有異時,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2. 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如有需要,會使用抗抑鬱素、鎮靜劑或腎上線素阻隔劑等,對控制焦慮症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患者須依照醫生的指示服藥,避免長期服用鎮靜劑而引致上癮或其他副作用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對廣泛性焦慮症有效的療法。治療針對認知、行為、生理及情緒四方面。認知方面主要集中改善患者一些災難性及不合理的想法,行為方面會探討解決問題及生活管理等方法,生理方面則以身心鬆弛練習處理焦慮的生理反應。

如何協助患者

  1. 尋求協助及積極參與治療
  2. 保持健康生活模式,例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培養興趣及聯繫朋友
  3. 多進行鬆弛練習以減輕焦慮感
  4. 家人可了解病者原因,不要怪責患者並給予時間
  5. 鼓勵患者參加治療及康樂活動
  6. 家人如發現患者病情轉為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3.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一般以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或三環抗抑鬱藥(Tricyclics)為主,有需要時可以加上其他抗焦慮藥物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對強迫症的有效療法。認知方面,主要針對處理患者不合理的焦慮想法;行為方面,會鼓勵患者循序漸進接觸令其焦慮的事件。例如骯髒物件,透過改變想法及經驗,達致減低焦慮及強迫行為。參與治療者可能因需要面對焦慮而更不安,但隨着練習實踐,不安的感覺會逐步減退。

如何協助患者

  1. 患者主動積極參及家人支持,對治療成效非常重要。

4. 社交恐懼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若患者出現嚴重症狀時,可按需要服用醫生處方的藥物,以減輕病情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對病症有效的療法。處理患者不合理的焦慮想法及鼓勵患者循序漸進,接觸令其不安的社交情景,以減低焦慮感及擴展生活空間。參與治療者可能因需要面對焦慮而感到不安,但隨着練習實踐,不安感會逐步減退。

如何協助患者

  1. 尋求協助及積極參與治療
  2. 保持健康生活模式,適量飲食、運動,建立個人興趣等
  3. 多進行鬆弛練習減輕焦慮感
  4. 嘗試踏出第一步,克服害羞及緊張

5. 注意力缺乏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控制多動的行為,促進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小朋友的自制和學習能力。
心理治療:可採用行為矯正、社交技巧訓練和提升解決問題的訓練,加強患者的社交能力。

如何協助患者

  1. 對老師及父母而言,他們需要接受適當的指導和訓練,應用行為矯正技術,以改善患者在學校及家庭內的表現。
  2. 在學校方面,可以選擇較少師生比例的課堂和採用適當的課堂管理,減低學童的學習困難,從而提升他們的興趣和成就感。

6. 思覺失調 (Schizophrenia)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藥物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同精神病藥可以幫助患者控制幻覺、雲庭等現象,減低焦慮及不安的情緒,使患者重獲清晰思想,逐步從頭現實生活中。當情況好轉後,藥物治療有預防復發或阻止病情惡化。
心理治療:當病徵受到控制後,可透過心理輔導、職業治療、家庭教育等其他治療、復康訓練及安排,盼無可讓患者逐步重新融入社會。

如何協助患者

  1. 家人可鼓勵及協助患者按時服用適當藥物,依時複診和參與其他服後安排。
  2. 留意患者有沒有早期復發前的症狀,例如心情緊張焦慮、失眠、食慾減退、對事物失去興趣、他與人接觸、抑鬱、感到被嘲笑或被談論、以上執着等
  3. 家人採取平和、不反駁、不批評的態度,接納灣仔因症狀而產生的行為,不要與患者爭辯某些幻覺和妄想的內容及真偽。
  4. 家人好盡量協助患者分散對精神分裂症的專注,當與患者傾談,鼓勵患者做其他讓他感興趣的工作或事情。
  5. 家人亦須注意本身的身心健康,例如懂得放鬆自己,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有困難時要尋求協助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 留意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對以往的表現,有無出現大幅度情緒、行為等變化
  • 主動尋求協助,例如家長、朋友、專業人士等
  • 擴闊生活經驗,投入社交生活

「依‧正念」高危青少年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於2023年獲得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贊助,推行「依‧正念」高危青少年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本計劃為12至24歲有精神健康需要的青少年,提供精神健康評估、醫療支援、個案輔導及正向生活體驗,提升抗逆力。並有體驗展館「感應館 (Empathy SPOT)」、讓青少年走進真實個案的心路歷程,體會如何走出情緒森林,重拾正向人生。

計劃內容:

  • 預防教育及識別評估:提供預防教育講座及為青少年作識別評估,包括學校精神健康講座及社區外展服務。
  • 體驗展館:感應館 (Empathy SPOT)利用裝置展品、遊戲及短片等媒體,讓青少年體會精神健康困境及解決方法
  • 心理輔導:提供以個案及小組形式的認知行為治療、正向生活體驗活動、家庭輔導

附上計劃轉介表,如有查詢,請致電8100-9669 / 2701-8866 與社工聯絡

轉介表


「依‧正念」支援青少年精神健康輔導計劃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於2019年獲得香港救助兒童會贊助,推行「依‧正念」支援青少年精神健康輔導計劃。

本計劃支援青少年精神健康需要,提供預防教育、識別評估、個案及小組輔導,處理12至18歲青少年,目標旨在提升青年決策能力、情緒和衝動管理,減少犯罪違規和精神健康問題,達至依法依規、依循健康生活態度,建立健康守法正向人生。

計劃內容:
預防教育及識別評估:提供預防教育講座及為青少年作識別評估,包括學校精神健康講座及社區外展服務。另設有互動展覧,提供360VR短片讓青少年體會精神健康困境及解決方法

心理輔導:提供以個案及小組形式的認知行為治療、正向生活體驗活動

附上計劃轉介表,如有查詢,請致電8100-9669 / 2701-8866 與社工聯絡

轉介表


「依‧正念」支援犯罪違規青少年精神健康輔導計劃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於2017年11月獲得陳廷驊基金會贊助推行「依‧正念」支援犯罪違規青少年精神健康輔導計劃。

本計劃是支援犯罪違規青少年精神健康輔導計劃,提供預防教育、識別支援、個案及小組輔導,處理10至24歲潛在或已出現犯罪違規及精神健康問題,目標旨在提升青年決策能力、情緒和衝動管理,減少犯罪違規和精神健康問題,達至依法依規、依循健康生活態度,建立健康守法正向人生。

計劃內容:
預防教育及識別評估:提供精神健康和犯罪違規相關資訊、預防教育及為青年作識別評估,包括設立網上電子支援平台、學校守法教育及社區外展服務

心理輔導:提供以個案及小組形式的認知治療及普及心理教育、正向生活體驗活動、醫療支援及簡短家庭輔導

附上計劃轉介表,如有查詢,請致電8100-9669 / 2701-8866 與社工聯絡

求助方法

機構網址電話
醫院管理局精神科熱線www.ha.org.hk2466 7350
醫院管理局思覺失調服務計劃www3.ha.org.hk/easy2928 3283
明愛向晴軒hfcsc.caritas.org.hk18288
Open噏www.openup.hk9101 2012
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www.sbhk.org.hk2389 2222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服務中心www.egps.hk3188 2550
說書人www.storytalerhk.com 
新生精神康復會newlife330.hk2332 4343
香港心理衛生會www.mhahk.org.hk2528 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