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越軌行為研究」結果

研究指大多數受訪邊青不理解越軌行為後果

其中以涉及性罪行與盜竊最普遍
青協籲持續加強青年守法意識

香港青年協會今天(12日)公布「青少年越軌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在145名11至20歲曾經違法或曾經出現明顯違規行為的受訪邊青中,八成三表示不理解越軌行為的後果;另分別有七成半及六成受訪者,因受朋輩影響及家庭關係疏離而做出越軌行為。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認為,青少年守法意識仍需持續加強;而推動跨專業合作,將有助青少年以多角度認清違法及違規的禍害。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於去年10至11月,訪問了145名由11至20歲有違法或明顯違規行為的青少年個案,並由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暨卓越生命成長服務中心義務董事黃成榮教授作研究分析。

在145位受訪者中,男性佔69%,女性佔31%;主要集中在15至17歲(58.6%),平均年齡為16.2歲,超過九成均在港居住;在學人數為71人(49%),非在學者(包括輟學、全職工作、兼職工作及待業者)則有74人(51%)。家庭背景方面,約六成(60.7%)案主來自健全家庭,約三成(30.3%)來自單親家庭,其他狀況(如父母不在,由其他親人照顧;父母移民外國等)的案例則佔不足一成(9%)。

研究把青少年越軌行為分成七項類別,最多越軌行為「與性相關」(19.3%)、其餘按次為「與盜竊相關」(16.6%)、與「黑社會相關」(15.2%)、與「暴力相關」(13.8%)、「與網上欺凌或網上罪行相關」(13.8%),以及「與毒品相關」(11.7%)。

至於青少年越軌行為之成因,黃成榮教授指出,逾八成三(83.4%)受訪者表示不理解後果;七成半(75.2%)受訪者受朋友、同學或黑社會人士互相影響;六成(60.7%)受訪者因為家庭關係疏離;超過一半(51%)則受到學業、工作或經濟壓力而出現越軌行為。其餘則因僥倖的心態;以及受訪者有學習障礙或精神困擾。值得注意的是,六成被訪者受著以上3至4種因素影響而做出越軌行為,情況令人關注。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表示,研究反映大部分青少年輕視越軌行為,亦對法律常識一知半解,容易在不知情或不小心的情況下違規,如果欠缺家長正確的指導,加上朋輩的影響,後果會更加嚴重。他表示,青少年的越軌行為成因各異,亦受多種因素影響,不能依賴單一專業處理及推行預防教育。他指出,跨專業的協作,包括青年工作者、律師和警察,以互動輕鬆的方式闡述違法案例,讓青少年按個別情境作出思考及判斷,探討問題的處理方法。

陳文浩亦鼓勵青少年理性分析不當行為,即使受朋輩唆擺,亦應避免強出頭、只顧刺激及存僥倖心態,甚至以犯罪違規作自我炫耀、自我挑戰或尋找存在價值。

他強調家長的支持對子女十分重要;若子女的表現不符期望,有些父母會以打罵方式來表達及解決,不但起不了阻嚇作用,反而破壞雙方關係及信任。陳文浩解釋,部分青少年作出越軌行為,只是希望爭取家人的注意和關懷;因此建議有需要的家長宜加強學習管教技巧,以亦師亦友的身分和不放棄的態度,與子女坦承溝通。

互聯網資訊眾多,青少年未必能充分掌握事實與流言。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的「青法網」已推出全新節目「守法一分鐘」,由香港律師會的專業律師講解青少年常犯的案例,加強其守法意識;並由義務律師和青年工作者解答查詢,協助青少年及家長認識法律資訊、案例、刑罰和預防犯罪錦囊。

報告下載: 青少年越軌行為研究 報告

香港青年協會 青年違法防治中心